日本脊柱神经接口技术取得新突破,让重度截瘫

日期:2025-10-16 13:14 浏览:

实现自主行走 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康复医学中心,这名高度截瘫患者在“外骨骼机器人”的帮助下可以独立行走。他叫刘伯奇,35岁。 2024年12月,他遭遇了一场严重车祸。他的颈脊髓严重受损,导致全身瘫痪,四肢失去独立运动能力,甚至呼吸困难。 考虑到患者的瘫痪状态,吴明飞团队建议尝试一种创新技术,让患者能够独立活动。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医师 吴明飞:我们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将脊髓接口技术直接应用于患者的颈脊髓。目前我们已经做了一些基础研究,但总体来说这个操作是一个创新操作。 吴敏飞介绍,颈脊髓损伤患者中,大脑和脊髓完全受损。 “脊髓接口技术”在受伤部位精准植入微电极装置,通过激活和控制肢体运动神经元,让患者重新获得对瘫痪肢体自主活动的控制。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医师 吴明飞:激活脊髓接口技术,进行电生理监测,病人的手就会动。我们对这种情况感到非常兴奋。如果患者的远端肢体可以活动,这表明从大脑到脊髓和手的整个回路没有被阻塞。 AND手术的成功给了团队很大的信心。经过两周持续、优化、精准的神经调节,患者的肢体力量明显恢复。三个月后,团队为刘先生定制了“脊髓接口+外骨骼机器人”关节康复方案博琪。凭借对脊髓界面的精确控制和外骨骼的帮助,刘伯奇能够成功迈出受伤后的第一步。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康复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 张海娜:患者做了脊柱接口手术后,我们进行了系统的康复治疗。电刺激、针灸、生物反馈和手法治疗显着改善了患者的功能。现在,在机器人外骨骼的帮助下,他现在可以安全、独立地站立和行走。 刘伯奇患者:我感觉我又可以站起来走路了。我对生活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据了解,这是全球首例利用脊柱接口技术帮助上肢瘫痪患者恢复独立活动的成功案例。 多项技术进步帮助截瘫患者“重新行走” 我国有超过370万脊椎病患者rd 受伤者无法自行行走。近年来,脑脊神经接口、脊神经接口等各种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不同程度的截瘫患者带来了“重新行走”的希望。 今年1月至3月,全球首例植入式脑脊接口概念验证临床手术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华山医院成功开展。通过在大脑和脊髓之间搭建一座“神经桥”,一名因脊髓损伤而下半身完全瘫痪的患者重新获得了行走能力。手术采用复旦大学富民脑智能科学技术研究院研发的全球首创“三合一”脑脊接口技术,通过微创手术将三个电极芯片植入患者大脑和腰部,包围患者大脑。一个“神经在受伤部位搭建了“al Bridge”,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患者很快就恢复了对腿部运动的控制。 “脑-脊柱接口相当于在断裂的路面上搭建了一座神经桥,将两端断裂的神经重新连接起来,恢复了正常的运动功能。”复旦大学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所、脑-脊柱接口实验室主任贾福民说。 今年5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联合南湖脑计算交叉研究院、浙江省脑计算智能国家重点研究院和生物技术学院合作,成功完成了全国首例闭环脊髓神经接口植入手术。截瘫患者金大爷手术后,腿部运动功能持续改善,能够自主行走。该技术主要用于胸段脊髓损伤的患者。 (央视记者 高晨源 孙建德 王殿佳)

0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