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中国气象局).来自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3个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领域的26名官员、院士和企业代表来华参加培训。 “眼见为实,来中国之前,我们对中国的了解大多来自于媒体和报道。而这一次,我所看到的”这是培训班开始时很多学员的共同感受。短短7天内,从北京到唐山,从国家气象运行中心到当地气象台,从高科技企业到历史文化街区,同学们穿梭于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个立体的、现实的、有韧性的中国形象缓缓展现在他们的眼前。培训班开始时的合影。研讨会 图片提供:中国气象局气象办公室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培训中心中国现代化建设关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中亚地区面临着冰川退缩、水资源短缺、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等紧迫挑战。与会者表示,他们面临着这些现实问题,渴望在中国找到答案。乌兹别克斯坦的迪姆罗德·苏尤诺夫在交流中总结道:“中国在促进绿色技术、可再生能源和可持续投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中亚地区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在北京,学生们学习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层设计,了解了中国如何将绿色发展理念纳入国家战略。中国专家分享的国家预警计划“MAZU”及其“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核心理念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体系,却体现了国家治理的智慧和温暖。在遭受特大地震的河北省唐山市,学生们亲眼目睹了“涅槃重生”的奇迹。看到昔日的煤矿摇身一变,南湖公园成为碧波滚滚的“城市绿肺”,不少学生纷纷表示赞叹,认为这充分展现了中国生态修复的实力。在开滦煤矿博物馆,看到百年矿业小镇向绿色低碳城市转型的决心和实践,同学们深深体会到,中国追求的现代化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是一条着眼未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开滦煤矿博物馆合影。图片提供:O培训学院中国气象局气象官员(国际合作组织)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中国的科技能力给学员们带来了希望和信心。 “气候变化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传统机构能够应对的速度。解决方案在于加速。”迪尔姆罗德先生的话道出了许多学员的心声。在这里他们明白了“中国速度”科技硬实力的含义。在中国气象局,学生们仿佛置身于科幻世界,巨大的电子屏幕上显示着气象卫星实时变化的风云云图,并准确估算了数值预报模型。中国自主研发的先进气象探测设备的精准性和可靠性也给中国华云集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国家气象卫星中心。图片提供: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国际气象局)中国气象局国家合作培训中心)“目前我国有134个气象观测站,但其技术亟待提高。”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Rinat Belimkulov对此坦言:参与者表示,通过这次调查,他们不仅了解到可以作为参考的技术标准和业务流程,而且看到了未来合作的广泛可能性。中国专家的开放态度表明了他们对提高国家防灾减灾能力的信心。他们相信,借助中国的先进技术和宝贵经验,各国人民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中国的宽容和友好关系是我们学生最宝贵的利益。对于我们的莘莘学子来说,这趟旅程不仅是一次知识之旅,更是一次收获满满的友谊之旅。来自中国代表的热情寄语“开学典礼上“培育合作的种子”,到每堂课后回答专家提问的患者。从文化课老师教大家剪吉祥“窗棂”,到旅途中班主任的关注,同学们时刻感受到中国人民的真诚、热情和善良。我做到了,以“福”字为字的剪纸课堂现场。中国气象局气象行政培训学院(培训班)供图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中心的同学们永远不会忘记,在唐山河头老街的青石街上,同学们就各自国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仿佛穿越了时空,感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图片提供: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培训中心)。迪姆罗德·苏尤诺夫在毕业典礼上表示:“这样的培训高效、富有成果,中国的经验值得广泛宣传。我们希望这种伙伴关系今后能得到更多人的欢迎。” “一体化。”培训虽然结束了,但学员们带回的不仅是丰富的教材和先进的理念技术,还有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深刻理解、与中国人民的深厚友谊以及共同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坚定信念。 (陈金阳、陈思雨对本文也有贡献。)